自然

周一, 25 4月 2011 19:53

南极臭氧洞致澳洲干旱 改变热带风型及降雨模式

给本文评个分吧
(0 票)

南极同温层云层,这一区域的臭氧遭到破坏。
南极同温层云层,这一区域的臭氧遭到破坏

海水淡化是澳大利亚应对淡水减少的方式之一。
海水淡化是澳大利亚应对淡水减少的方式之一

  科学家表示,澳大利亚最近几年出现的干旱部分由南极臭氧洞所致,臭氧洞的影响率达到三分之一左右。他们在发表于《科学》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指出,臭氧洞改变了南半球甚至于热带的风型和降雨模式。他们的气候模型显示这种影响在澳大利亚表现的较为强烈。

  最近几年,澳大利亚的很多地区出现干旱,很多城市被迫采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同时关闭农场。参与此项新研究的科学家来自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,他们将臭氧洞加入标准的气候模型,以研究臭氧洞如何影响风型和降雨模式。哥伦比亚大学的莎拉•康表示:“臭氧洞导致高纬度环流向南移动,整个热带气旋也向南移动。”此外,南半球的急流同样向南移动。高海拔地区的风是决定南北两半球气候模式的关键因素。过去几年冬季英国出现的寒冷天气主要由北半球急流受阻导致。

 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,南极臭氧洞导致风和降雨均向南移动。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差异,在澳大利亚表现的较为强烈。莎拉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(BBC)新闻频道采访时说:“臭氧洞的平均影响率为10%左右,但在澳大利亚,却达到35%左右。”他们的气候模型显示,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除此之外还有气候周期。在20世纪晚期臭氧损耗和气温上升前,澳大利亚也曾出现严重干旱。

  英国气候模型专家、牛津大学教授米勒斯•艾伦表示:“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,描述了不同的全球气候变化机制,臭氧洞同样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。他们的研究表明,在研究气候变暖时,我们不能简单地盯住温室气体排放。”

  臭氧层耗损由上层大气层,也就是同温层发生的化学反应所致。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包括氯氟化碳以及类似物质,被用于空调、冰箱和喷雾罐。虽然联合国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严格控制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,但它们已经在大气中存在数十年,所产生的影响仍可以感觉到。臭氧层能够阻止可导致皮肤癌以及其他疾病的太阳紫外线。

  世界气象组织4月初表示,北极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臭氧损耗,导致出现异常天气。南极臭氧层的情况也是如此,破坏程度甚至超过北极,这一臭氧层要在2045年至2060年才可修复。莎拉警告称,即使臭氧层得以修复,澳大利亚和南半球也无法恢复到此前的气候。她说:“随着臭氧层的修复,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可得到逆转,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,将产生与臭氧洞一样的影响。”

  澳大利亚的干旱天气对居民区、农场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。最近几年,澳大利亚西部城市佩思水库的水量减少,只有20世纪绝大多数时间内的三分之一。澳大利亚的默里达令盆地位于人口稠密的东南地区,在地下水超采、干旱、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大背景下,政府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分配水量,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争议。(孝文)

其他信息